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光明网:走更难的那条路,生命才更有意义——访青年摄影家牛学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0-22 浏览次数:0

牛学,1977年12月生,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高校摄影学会理事。

牛学先生从事摄影20多年,并多次进藏拍摄,其主持的《藏源山南》摄影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滚动资助。

近日,围绕摄影艺术和《藏源山南》摄影项目,光明网对牛学先生进行了专访。

走更难的那条路,生命才更有意义

牛学近照

光明网:您最初接触摄影是在什么时候?

牛学:1995年,绘画老师万正茂接手我们班,带我们去安徽写生,后来他把一套海鸥单反相机借给我用,这是我最早接触摄影了。万老师教我上卷、对焦、曝光,还教我识别闪光灯背后的数据表。我用他的相机到过不少地方,拍过不少照片。

读大学以后,我买了属于自己的相机,课余时间常常和好友一起拍摄武汉。我们白天拍摄,晚上在自己改造的暗房里冲洗放印。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数码相机还没有大量普及之前,摄影伴随我走过高中后期和整个大学生涯,这是我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记忆。

光明网:摄影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牛学:从1995年算起,我从事摄影有二十多年了。在接触摄影的早期,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很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记忆深刻的是狄源仓老师的《20世纪外国摄影名家名作》。受这套书指引,我了解到不同风格的影像,对摄影的发展历史、照相器材等都产生了兴趣。

影像从无到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这个成像的过程中,有着忐忑而奇妙的心情,这和现在的数码快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走更难的那条路,生命才更有意义

藏源山南

光明网:请您介绍一下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作品《藏源山南》的创作历程。

牛学:从2004年开始,我去过很多次西藏。2016年,我参加了山南市旅发委组织的“行摄藏源山南”的活动,对藏文化发源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期待有更多机会继续深入聚焦山南题材。

此后不久,我看到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信息,便想以“藏源山南”为创作选题申报试一试。申报期间,我得到过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周峰和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闻斌的选题方向指导,得到过时任武汉市旅游局副局长徐铁柱、时任山南市旅发委党组书记丹吉、副主任李意强和时任山南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建文的政策指导。

国家艺术基金《藏源山南》摄影项目获批后,我在一年多时间里多次进藏创作,少则二十天,多则两个月。累计近两百天的时间里,我走遍了山南市的乃东、琼结、贡嘎、扎囊、曲松、浪卡子、洛扎、措美、错那、隆子、加查、桑日这十二个县的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山南的春夏秋冬,体验了山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从自然风貌、建筑艺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宗教艺术六个方面对山南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深度拍摄。

在西藏拍摄,处处充满着惊喜,也经常会遭遇惊险。有天晚上,我为了节约时间,冒着大雨进入了扎日神山,接下来的几天里没有电没有信号,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凭双腿走路。扎日神山的自然状况超乎想象,几天时间里,衣服鞋子九成时间是湿透的,要靠行走取暖,用体温驱赶寒冷。有时雨大,拾来的柴火无法点燃,要忍受彻夜的寒冻。此外,也出现过体力透支的情况,在天黑前没有走到既定的目的地,只能在悬崖的避风处露宿。

这些经历虽然艰苦,但是也让我获得了许多独特的影像,所有的惊险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光明网:这次获得国家艺术资金资助,会为您带来哪些影响?

牛学:这两年在西藏的工作成果获得了国家的认可,我很高兴。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今后我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才不负国家期望。

今年年初,我主持的《摄影基础》慕课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计划将近年来在西藏山南创作的作品用于课程的更新,让优秀的藏源山南特色文化通过课堂以及其他有效渠道,在新生代的大学生中持续传播,让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走更难的那条路,生命才更有意义

藏源山南

光明网:有哪些人对您从事摄影产生过重要影响?

牛学:在摄影的道路上得到过许多师长和朋友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藏源山南》项目的三位推荐老师。

在项目申报时,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方肃、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贾连成对项目内容与计划给予了专业的意见,并作为推荐人为我写下推荐信,也作了我的信誉担保人。

在项目接近尾声时,我有幸结识了摄影家徐海滨先生。只有一面之缘的徐先生主动为我的照片做色彩管理和输出,他对专业的尊重和和执着的态度深刻地感染了我。徐先生还将我推荐给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丁遵新老先生。年过八旬的丁老不辞辛劳的在第二天就为我写下鉴评意见。

事后徐先生对我说:“你知道我和丁老师为什么要帮你吗?因为我们认为你所做的事对中国文化有贡献,帮助你,也是我们为中国文化贡献一份力。”

很幸运得到许许多多师长、前辈、好友的指点和帮助,以后我只有全力以赴的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光明网:您通过镜头,最想向观者传达的思想有哪些?

牛学:影像在很多时候都是表象的,很多时候难以传递出准确的信息,或者说思想。影像中的某些画面、某些色彩和某些信息会组合成某种情绪,汇聚成特定的语言,从而传达出某些思想。

对于影像而言,不同的观者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时还有很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不同将摄影变得多元而有趣。

光明网:有哪些来自课堂的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牛学:2013年,我有幸获得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赴中国美术学院访学一年,师从王雪青教授,这一年的学习对我影响至深。访学期间我在导师的工作室学习,导师和师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我。

我记得师母郑美京老师早上在象山校区上课,中午驱车一个多小时回到白马湖的工作室。午饭后很困,师母一边喝咖啡一边拿笔和颜料画些简单的图形,我询问得知她是在备课,备的是设计基础这样“简单”的上过无数次的“老课”。其实用以往的案例完全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已是知名教授的她,还是如此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教学,确保每次的讲稿和案例都保持新鲜原创,这太让人尊敬了。此后,每当我想找借口偷懒时,都会想起郑老师备课的场景,就再也不敢懈怠了。

光明网:随着智能手机、相机的普及,拍照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对摄影艺术来说,会带来哪些变化?

牛学:现在,除了手机和数码相机,还有智能摄像头、行车记录仪、扫描仪等设备,它们使人们获取影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是很大的进步。

创作工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创作方式,甚至影响到创作思维。不过,获取影像的便捷化并不意味着艺术思维也变得肤浅化了。摄影是激发思维的视觉表达方式,摄影师要有更多的更深入的思考,要不断的精进自己,因为只有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的影像中才能算是艺术作品。

光明网:能否简述一下,艺术给您带来了什么?

牛学:艺术路也是人生路,要走正确的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讲,创作的过程往往太难太苦,但是艺术创作没有捷径,人生也没有捷径。当有两条路在你面前时,我选择走更难的那一条,生命才有意义。

(光明日报记者张春雷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邮编:430065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3号
招生办电话:027-88147227

Copyright @ 2025 whgsyssj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学校官方微信
学校官方微博